为什么东亚国家可以赶上工业文明,而其他地区却异常困难?
-
01
工业时代的来临是人类社会一次标志性的飞跃,人民的劳动技能从传统的手工生产,一跃变为大规模少人力的机械产出。
工业革命物质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出,引发了人类社会结构性的变革,是无论那个国家的历史书上都不能不提的划时代革命。
1764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让纺织效率成功提高了十倍不止,手工业逐渐变成了半工业化,这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工业革命的第一个转变行业是纺织业,这个事实背后也揭示了资本主义与工业时代的复杂联系。
工业革命发生的初始是在欧洲地区,其中最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
相比于其他的欧洲国家,英国最先革命成功从君主制变为君主立宪制,这个制度为英国迈入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
彼时的英国高高飘扬着日不落帝国的称号,对外侵略殖民的成功,让英国拥有了广袤的海外市场和廉价的原料来源,这就给了英国商品大规模倾销的途径。
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矿产、工厂等社会资源均为个人私有,资本家为了利益开始大规模提高生产速度,一座座工厂开始在英国遍地开花。
有了工厂就会有工人,但人力生产的速度总归是有上限的,为了谋求更高效率的产出,发明家这个职业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各种机器和家用电器逐步蔓延在每一个英国人的生活中。
商品被大规模生产出来,自然就需要运输出去,传统的人力运输自然跟不上已经工业化的生产速度,于是在交通工具上也相应的进行了工业化的改革。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之后,这种新的动力方式给了许多发明家灵感,于是蒸汽汽车、汽船、蒸汽火车开始出现。
1925年,乔治·斯蒂芬森设计的多节蒸汽小火车正式投入使用,这象征着蒸汽为主要动力的时代彻底到来,英国也正式进入了工业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见证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辉煌之后,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开始进行工业化改革。
其中速度最快的是法国。
法国的工业化进程几乎是完全照搬了英国的方案,最先从纺织业入手,用小型机器取代部分的人力,再渐渐地发展到各种工业里,最后将蒸汽动力变为新的能量来源。
虽然中途因为小农经济大量存在阻碍工业化生产、小资本团体的工厂企业过于分散,很难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等问题,拖慢了法国迈入工业化时代的进程。
但法国仍在19世纪中期,全面完成了工业化的演进。
工业时代的这股风除了在欧洲蔓延,同时还刮到北美这片大陆上,美国几乎与法国在同一时间进行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
02
相比于国家众多彼此之间竞争激烈,领土面积都相对不大的欧洲来说,美国在地理条件上天然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广阔的领土意味着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与其他强盛国家隔海相望让美国不必时时担心有外敌来犯,扰乱国内局势的稳定从而冲撞到经济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美国拥有大片适合农业种植的平原,这保证了美国原料市场可以不受到外界的危险。
美国的工业革命发展的非常顺利,并且最先形成了标准化生产制度。
小到机器零件大到一整批货物,都必须严格规范在一个标准范围之内,这样降低了废品率,同时也提高了资本家向外销售的利润。
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初步完成,亚洲地区的俄罗斯和日本也相继迈入了国家工业化转型的道路上。
在18世纪末时,俄罗斯就已经出现过蒸汽动力的纺织机,但可惜的是,之后的俄罗斯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工业革命的苗头了。
一直到19世纪后期,见证了其他西方国家和美国的崛起,俄罗斯才幡然醒悟,重新迈入工业革命的进程。
相比之前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俄罗斯的工业革命显然是一场不完全的工业革命。
俄罗斯进行工业改革的时候,国家的制度仍旧是君主专制,依旧由沙皇控制国家的走向,这让资本主义的火苗很难在俄罗斯国内燃烧变大,所以就导致俄罗斯国内没有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权来保驾护航。
其次彼时俄罗斯国内的农奴制还没有废除,导致人力也没有得到完全的解放,思想上更是抑制了发明家的出现。
所以俄罗斯进行工业革命时,所需的技术和设备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俄罗斯在这个时期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的国家专利。
日本工业革命的背景毫无疑问是明治维新,这场用时五十年的浩荡变革,将日本从封建时代推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在资本主义的温床下,日本的轻工业开始飞速发展,从1895到1890年这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日本就彻底的实现了棉纱自足不用依赖国外进口,且有余量可以进行对外贸易的转变。
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遇到了和法国等领土不大的欧洲国家一样的问题,就是国内市场不够发达,无法消化机器大规模生产出来的产品,逐渐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为了倾销这些堆积的产品,转移国内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日本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中日甲午海战的爆发,就是日本完成资本主义工业时代过渡的标志,也是我国未能跟上时代脚步完成工业化,从而开始饱受欺凌的标志。
近代以来中国工业化的尝试是1861年的洋务运动,但受限于动荡的国情和封建制度的顽固未能形成大规模的工业革命,洋务运动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相差了整整一百年。
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系统性的工业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更是有了相差两百年之久的差距。
03
从宏观的视角来展开各地区工业革命的进程,就可以非常清楚的发现:
以西欧、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工业时代,紧接着带动其他欧洲地区废除君主专制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制度。
相比之下,整个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进程要迟缓很多,甚至其中的大部分国家至今都还没能走向工业化时代。
我国作为东亚的代表国家,虽然与西方进行工业化的时间相隔甚远,但在近些年来也逐渐追上了这些发达国家的脚步,甚至在一些领域中拥有了难以超越的尖端技术。
那为何我国能做到赶上甚至赶超其他先进的工业文明国家,而像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的国家却做不到弥补这个差距呢?
我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半殖民半封建的状态,但总体上来说并没有完全成为其他国家的殖民地,清政府也有不同程度的抵抗让中国没有彻底变成扔列强揉捏的玩偶。
民国时期更是派出了不少的留学生前往各个国家学习,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带回来的不仅是技术和设备,还有最可贵的思想,独立自主不屈服依附列强的精神。
那些彻底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则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的被磨灭了民族的思想、文化甚至是语言。
一些殖民地的殖民者为了更好的统治,还会将此地的本土民族分化开来,让他们互相残杀,为了一部分权利从而紧紧的拥护自己。
等到殖民者撤退之后,这些民族之间的矛盾却没有跟着一起消失,反而成为了此地一道狠狠的伤疤。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各种政权频繁迭代,国家深陷内乱无心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中国则在一场场的卫国战争中,把同一个中华民族深深的印刻在了心底,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实施了民族大团结的前瞻政策,让五十六的民族心往一处去,劲往一处使。
除此之外,政治制度也是我国在科技与工业上赶超其他老工业国的核心致胜法宝。
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至上的根本,发展的最终结果永远都是造福中国人民,所以每一位科学家的努力都是为了国家奉献全部,这种坚实的信仰是很难打破的。
但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利益中心论,资本疯狂扩张的背后是无数被压榨的底层人民,科技的进步更成了利益场上的角逐,只要利益足够丰厚,技术更新便不在重要。
被他国技术的各种封锁,更是早早的锻炼了我国自主研发,不受任何形势制约的决心和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宗教信仰、人民思想解放等精神上的变革,让中国不同于中东、印度等地区,被一些教条给束缚住思想,让智慧的火光牢牢抓在每一个人的手里。
资料来源:韩民青,《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
刘英团,《颠覆性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
陈逸平,《试析近代日本产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